救护车转运服务中心

深圳市龙华区转院救护车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安全有保障

2025-09-30 星期二

深圳市龙华区转院救护车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安全有保障400-9376-120

无缝衔接的生命链——论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一体化整合

紧急救护转运的使命,并非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大门时结束。恰恰相反,将一位病情已经得到初步稳定、但远未脱离危险的患者,安全、

高效、信息完整地移交到院内急诊团队手中,是决定整个急救链条最终效能的关键一环。这个看似简单的“交接”过程,实则是一个复杂的

信息传递、责任转移和医疗行为延续的过程。任何信息的遗漏、时机的延误或沟通的误解,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。

一、 断裂之痛:当前院前院内衔接面临的挑战

在许多地区,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仍处于“两张皮”的状态,存在明显的断裂带。

1. 信息孤岛:院前急救团队在车上获取的宝贵信息,如生命体征趋势、用药情况、心电图、现场情况等,无法快速、完整地传递给院内

团队。传统的口头交接在嘈杂的急诊环境中极易出现信息失真或丢失。

2. 交接流程非标准化:交接过程随意性强,缺乏统一的交接清单(Checklist),导致关键信息(如过敏史、用药史、确切发病时间)

被忽略。

3. 资源准备不足:由于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,院内急诊科无法在患者到达前做好充分准备,如激活手术室、调配专科医生、准备特

殊设备或药物,从而浪费了宝贵的“预警时间”。

4. 责任与认知模糊:院前团队认为任务已完成,而院内团队可能因信息不全而需要重新评估,双方对病情的理解和责任的边界可能存在

认知差异。

深圳市龙华区转院救护车24小时客服随叫随到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安全有保障400-9376-120

二、 融合之道:构建一体化急救体系的三大支柱

要实现无缝衔接,必须致力于构建一个高度整合的一体化急救体系。

1. 信息技术的桥梁:打造实时互联的数据平台

   这是实现一体化的技术基础。理想的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:

   · 生命体征实时传输:救护车上的监护仪数据能够通过4G/5G网络,实时同步到目标医院急诊科的电子显示屏上。

   · 电子病历无缝对接:院前急救电子病历(ePCR)能够与医院信息系统(HIS)、电子健康档案(EHR)实现数据交换,避免重复

录入。

   · 音视频远程会诊:在遇到疑难危重病例时,可通过车载系统与院内专家进行实时音视频通信,实现远程指导。

   · 预警与激活功能:系统能根据预设标准(如STEMI心电图、卒中量表评分、创伤评分)自动向相关专科团队(如导管室、卒中小组、

创伤团队)发送警报,提前激活绿色通道。

2. 流程的固化:推行标准化的交接模式

   将交接过程标准化、仪式化,是确保信息传递准确无误的核心。

   · 引入交接清单:推广使用类似于航空业飞行检查单的标准化交接工具。例如,采用“ISBAR”沟通模式:

     · I(Introduction):介绍自己、团队和患者身份。

     · S(Situation):简述当前主要问题和状况。

     · B(Background):提供相关背景信息(现病史、既往史、过敏史)。

     · A(Assessment):陈述自己的评估结果(生命体征、体检发现)。

     · R(Recommendation):提出当前的建议和待办事项。

   · 建立“交接区”:在急诊科设立专门的救护车交接区域,环境相对安静,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信息系统终端,确保交接过程不受干扰。

3. 体系的协同:深化专科绿色通道建设

   对于时间依赖性极强的疾病,建立绕过急诊科的直达专科通道,是最高效的衔接模式。

   · 胸痛中心:对于传输心电图确诊的STEMI患者,实现“患者绕行急诊,直入导管室”,将进门-球囊扩张时间(D2B)缩短至国际

标准的90分钟以内。

   · 卒中中心:对于大血管闭塞的脑卒中患者,实现“绕行急诊,直入介入手术室”,最大化缩短进门-穿刺时间(D2P)。

   · 创伤中心:对于严重创伤患者,实现“绕行急诊,直入手术室”或直接进入CT扫描室,由多学科创伤团队在指定区域接诊。

   · 危重孕产妇/新生儿救治中心:建立相应的快速响应流程,确保母婴安全。

三、 文化的融合:从“他们”到“我们”

最深层次的融合,是文化的融合。需要通过联合培训、案例复盘、角色互换体验等方式,打破院前与院内团队之间的心理壁垒。让急救医

生参与医院的病例讨论,让急诊医生偶尔跟车出诊,都能极大地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。当双方都意识到大家是服务于同一个生命、同

一条生命链的“我们”时,协作的效率与质量将得到质的提升。

“无缝衔接”不是一个美好的愿景,而是可以通过技术、流程和文化三管齐下实现的现代化急救模式。它将院前急救的“移动ICU”与院内救

治的“高级平台”紧密焊接,形成一条坚固无比的生命链。在这条链上,信息流畅传递,资源精准配置,时间被极致压缩,最终让危急重症

患者在正确的时间、被送达正确的地点、获得最正确的治疗。这,正是我们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必由之路。